刘好仃站在培训室门口,手里拎着一沓试卷,脚尖轻轻踢了踢门框。阳光比昨天更斜了些,照得墙上的“典型错误清单”像是贴了层金边。
小王从后面探出头:“师傅,今天是正式考核?”
“算是吧。”刘好仃把试卷翻了个面,“不是为了难为人,是想看看咱们这‘锅热下面’的方法到底管不管用。”
“那我得把系统调成‘温柔模式’。”小王一边说一边往操作台走,“万一他们又整停生产线,老李非得拿扫帚追着跑。”
“他现在可不会追了。”刘好仃笑了笑,“前两天我还看见他在走廊拦人问煮面口诀。”
小王愣了一下:“还真有这事?我以为你是开玩笑的。”
“咱厂里最怕的不是错,是不敢错。”刘好仃拍了拍他的肩膀,“你去准备评分系统,我去看看考场布置得怎么样。”
考场设在车间东侧的操作区,几台调试好的设备整齐排列,旁边还摆了几张折叠椅。几个新员工已经坐在那儿,低头盯着手里的流程图,像在默念什么咒语。
林浩抬头看见刘好仃进来,赶紧把纸折起来塞进口袋。
“紧张?”刘好仃拉过一张椅子坐下。
“有点。”林浩搓了搓手,“刚才摸设备的时候,手指都僵了。”
“正常。”刘好仃点点头,“第一次开车的人握方向盘也抖,开多了就好了。”
“那我现在是在开车?”林浩苦笑。
“没错。”刘好仃指着旁边的温度控制器,“这是你的仪表盘,上面的数据就是路况。别光看速度,还得看油量、水温、胎压。”
林浩眨眨眼:“您这比喻越来越专业了。”
“那是。”刘好仃得意地扬起下巴,“我最近晚上都在研究汽车杂志。”
考场里响起一阵轻笑,气氛缓和了不少。
第一轮考核开始后,节奏紧凑。
小王站在后台看着手机屏幕,眉头越皱越紧。成长曲线图上,有些名字飞快上升,有些却像被粘住了似的,在原地打转。
“李婷怎么回事?”他嘀咕了一句,“上周明明还挺稳的,怎么这两天反而慢了?”
“她可能卡在某个环节了。”刘好仃不知什么时候站到了他身后,“每个人学东西的速度不一样,就像泡茶,有的三分钟就香了,有的得等个把小时。”
“那我们怎么办?”
“先分岗位看看。”刘好仃拿起笔,在白板上画出几个分类区域,“不同工位的难点不一样,不能一锅煮。”
小王点点头,重新打开数据筛选界面。
考核进行到一半,问题开始浮现。
有些人模拟操作时流畅得很,一碰真设备就卡壳;有些人倒是不慌,但总在细节上出岔子。比如有个女生,设定完参数后忘了确认冷却泵状态,差点触发报警。
“别急。”刘好仃走过去,拍拍她的肩膀,“你现在是不是觉得脑子很乱?”
女生点头:“对,本来记得很清楚的步骤,一动手全混了。”
“那是太紧张了。”刘好仃示意她深呼吸,“记住一句话——慢一点,稳一点。”
女生吸了口气,重新输入参数。这次,系统顺利启动。
“很好。”刘好仃朝小王竖了个大拇指,“记下来,心理压力也能破。”
小王笑着敲下备注:“建议增加临场心理训练模块。”
中午吃饭时,老李端着饭盒过来,坐到了刘好仃旁边。
“你觉得这考核行不行?”他夹了口菜。
“能看出来谁练得好,谁练得熟。”刘好仃咬了一口馒头,“不过还得再观察几天。”
“我看他们比以前敢问了。”老李顿了顿,“早上还有人问我怎么判断玻璃液位。”
“那是好事。”刘好仃笑着说,“说明他们在动脑筋,不是光听指令。”
老李没说话,低头继续吃饭。
下午换了个新玩法——师徒搭档制。
刘好仃临时调整规则,让新员工和老员工一起完成操作任务。这样既能减轻新人的压力,又能促进双方交流。
林浩和一个叫陈哥的老员工搭档,两人配合得意外默契。
“你之前学得挺快啊。”陈哥一边操作一边随口问。
“哪有,我也犯过不少错。”林浩不好意思地说,“有一次我把加热时间设错了,整个调温区差点瘫痪。”
“那你还记得怎么改的吗?”陈哥挑眉。
“记得。”林浩点点头,“先看前道工序的结束温度,再根据材料厚度算散热时间……最后才设定初始值。”
“不错嘛。”陈哥笑了笑,“看来你们那套‘错误示范’还真有用。”
“可不是。”林浩叹了口气,“我现在看到参数就想检查三遍。”
“那就对了。”陈哥拍拍他肩膀,“干咱们这行,不怕错,怕的是不知道哪里错了。”
傍晚,最后一组考核结束。
小王把汇总数据投到屏幕上,成长曲线图铺满白板。
“整体来看,进步明显。”小王指着几个快速上升的曲线,“尤其是调温区和质检岗,失误率下降了将近四成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深圳玻璃厂打工记请大家收藏:(www.alwenxue.com)深圳玻璃厂打工记阿里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