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叮!签到成功!恭喜宿主获得"舆论引导"技能,精面粉200斤,上海牌手表一块】
林阳睁开眼,一股关于宣传与舆论的新知识涌入脑海。如何撰写新闻稿、如何与媒体打交道、如何引导公众关注点...这些现代公关技巧在当下这个信息闭塞的年代简直是降维打击。
"哥,你今天看起来好精神!"小雨歪着头打量林阳,小手正笨拙地系着红领巾。
林阳笑着帮妹妹整理好领口:"今天有记者来采访,得精神点。"他取出系统奖励的上海牌手表看了看,"快去洗漱,哥给你做葱油饼。"
厨房里,林阳将精面粉和葱花放入合成界面,瞬间变成了一叠金黄酥脆的葱油饼。香气引得小雨直咽口水,连隔壁的大妈都探头张望。
"阳子,你这手艺越来越好了!"大妈接过林阳递来的一张饼,压低声音,"听说省报要采访你?全大院都在传呢!"
送走小雨后,林阳骑车来到县农业局。院子里已经停着一辆印有"省报"字样的吉普车,小杨正和一位戴眼镜的中年人站在办公室门口等候。
"林站长!"小杨兴奋地招手,"这位是省报农村版的李主编,专程来采访咱们的试验田!"
李主编推了推眼镜,上下打量着林阳:"你就是林阳同志?比想象的还年轻啊!小杨的报道我看过了,写得很好,但有些细节需要核实..."
通过人脉网络,林阳立刻感知到这位主编的怀疑——他不相信一个小县城能有如此创新的农业技术。
"李主编远道而来辛苦了。"林阳不卑不亢地握手,"正好今天要去红旗公社检查播种情况,不如一起去现场看看?"
吉普车行驶在乡间土路上,李主编不断抛出尖锐问题:"林同志,你设计的小型收割机原理从哪来的?据我所知,国内还没有类似产品..."
"借鉴了苏联和东德的一些设计,再结合本地实际改良。"林阳对答如流,还掏出随身携带的草图详细讲解。得益于新获得的机械设计技能,他的解说专业而深入,连几个技术细节都无懈可击。
李主编的怀疑渐渐转为惊讶:"林同志是哪个学校毕业的?这水平不像是自学的..."
"家父留过学,留下些书籍。"林阳含糊其辞,随即转移话题,"对了,我们试验的高产小麦品种也很特别..."
红旗公社的试验田里,绿油油的麦苗已经破土而出,长势明显比旁边普通田地好得多。老刘带着几个农民正在田间忙碌,看到林阳立刻迎上来。
"林站长!您看这苗情,比预计的还好!"老刘激动地指着麦田,"按这长势,亩产至少六百斤!"
"六百斤?!"李主编惊呼,"现在全省平均才三百多斤啊!"
林阳蹲下身,拨开麦苗根部土壤:"关键是这个——新型化肥。"他悄悄从系统空间取出一小把化肥样品,"我们自己调配的,肥效持久还不板结土壤。"
李主编如获至宝,小心地包起样品:"能大规模生产吗?这要是推广开来..."
"已经在筹建小型化肥厂了。"林阳指向远处一片工地,"省科院提供技术支持,县里批了五万元启动资金。"
这个"化肥厂"其实是他灵机一动的产物——有了系统合成功能,完全可以用一个小作坊做掩护,"生产"出源源不断的化肥。
采访持续到中午,李主编的态度已经从怀疑变为钦佩。公社食堂里,他边吃边记,问题也越来越深入:"林同志,你对当前农村的体制改革怎么看?"
这是个敏感话题!林阳谨慎回应:"作为技术干部,我的任务是把产量搞上去。至于体制问题,相信党中央会有正确决策。"
"说得好!"李主编赞赏地点头,"现在就需要你这样脚踏实地的年轻干部!"
回程路上,李主编已经拟好了报道标题:《科技新星林阳——记一位扎根农村的青年创新者》。小杨在旁边记录,不时偷瞄林阳,眼中闪着崇拜的光。
通过人脉网络,林阳清晰地感知到姑娘日益增长的好感。他有些尴尬地转移话题:"李主编,报道能不能重点提一下县里的支持?特别是周处长..."
"明白!放心!"李主编会意地笑了。
送走省报记者,林阳刚回到办公室,电话就响了——是周处长:"小林啊,听说省报要来报道你?干得好!这对咱们县争取更多项目资金大有帮助!"
"都是周处长领导有方。"林阳谦虚道,"对了,有个事想请示..."
他将筹建化肥厂的想法详细汇报,特别强调这是"为了更好推广新技术"。周处长二话不说就同意了,还答应从地区争取专项经费。
傍晚,林阳正准备下班,小杨突然出现在办公室门口,脸颊微红:"林站长,能耽误您几分钟吗?我想...想单独做个专访..."
通过人脉网络,林阳感知到"专访"只是个借口。他正犹豫如何婉拒,突然危机预知报警——办公室窗外有人偷听!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带着签到系统回饥年请大家收藏:(www.alwenxue.com)带着签到系统回饥年阿里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